随着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提速,闵行南部日新月异,轨交15号线也将于年内建成通车,还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10月21日,又传来好消息: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想600基地揭牌。究竟闵行这里的大学科技园建设有何特色和魅力?
“三区”联动,畅通承载渠道
闵行区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三区联动,与区内外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提高对科技成果的源头对接能力,还与交大、地产集团共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据了解,“零号湾”入选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成立5年来,已累计孵化630多个项目,项目融资总额超过12亿元。2019年,交大科技园闵行园正式落地“零号湾”区域,运营的6万平方米空间已有效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余个。
闵行还支持华师大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成立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研究院致力于转化科学与技术的实际应用,打造示范性转化基地,已有一批科技成果在闵行落地转化。目前,华师大科技园闵行基地布点工作正有序推进。
此外,电机学院科技园正在筹建;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闵行基地一期建成,入驻科技企业28家;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闵行基地累计孵化企业168家,目前正在启动二期建设。
“CTO”发展布局,初步形成
闵行积极构建环绕大学、辐射周边、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确保科技成果“引得来、落得下、长得大”。在优布局上下功夫。据悉,在环交大、华师大的17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初步形成了“CTO”发展布局——C区(Core)打造创新硬核,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T区(Technology)实现技术驱动,推进“硬科技”成果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O区(Open)推进开放创新,建成连接国内外、联动长三角的国际化开放式科创街区。
闵行还在建载体上“用力气”。由区属国资南滨江公司牵头,统筹南部地区园区转型、载体建设工作。过程中得到了仪电、电气、华谊、地产等国资,宏润、佳通等民企的响应和支持,通过自主转型、地块回购、空间整租、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加快载体建设。目前,已建成2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正在建设50万平方米的载体,另有230亩土地正开展收储工作。
产业引领,提高承载能级
聚焦主导产业,依托区内园区,闵行与高校共建成果转化功能性平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推动紫竹高新区利用交大、华师大的科创、人才优势,与高校共建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集聚态势,紫竹在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综合排名中上升至第12位。
闵行与临港集团、交大共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特色场景应用示范、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在上海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积极搭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
此外,闵行还与交大共建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建设智能人机交互等3大应用研究中心、医疗影像平台等2大公共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环交大建设医疗机器人产业园的基础上,辐射带动闵行滨江智能医疗基地、临港浦江园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交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落户闵行开发区,打造海洋装备领域集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高端示范平台,助力闵行开发区打造成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园区。
政府服务和配套设施不断升级
围绕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需求聚资源,闵行加强政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师生乐业”的科创生态支撑体系。
提供零距离的科创服务,闵行区科创服务中心入驻零号湾,提供一站式行政服务。引入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新建2万平方米的南科创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科创公共服务。
加强多元化金融支持,政府通过引导基金,先后引进了一批投资公司,建立了1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5亿元的天使基金。动员金融机构主动参与科技金融服务。成立2000万规模的闵行区科技创业公益基金,已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97个。
值得一提的是,为改善周边配套,轨道交通15号线将于年内建成,17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正式开业,人才公园一期建成开放,紫竹半岛国际社区基本建成,200万平方米的租赁住宅、老旧社区更新正在建设改造,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正在有序推进之中。